发布时间:2006-12-25 10:40
汕头旧书市场一直被人冷落,但由于旧书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空间而在都市“顽强”的生存着。近几年来,汕头市民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旧书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大大小小的旧书店分布于汕头市区的各个角落,有一些旧书店还把生意做到网上,借助互联网,把许多平时少人问津的旧书卖到世界各地———
据业内人士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北区至少有旧书店近二十家,如淘书屋古旧书店、闲人旧书斋、怀旧书店、百合旧书店、乐鱼app官方网站相约旧书店、绿茵旧书店等等。此外还有一大批的旧书摊分布在市区各个路段,如中山公园春杏路就有三摊,金砂路头有三摊,还有珠池路西、汕樟电影院门口、龙湖村口等处。
这些旧书店营业面积大的有60平方米,小的只有8平方米,旧书刊多的有数万册,少的也有几千册,总量超过17万册。旧书店经营方式主要以收购、租售为主。据了解,市区每个旧书店基本上都有一批常客,许多人因此与店主成为书友。这些常客背后是更为可观的读者群。除了买书,他们也把旧书店当成“阅览室”。在一家店里,记者遇到就读汕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小林。小林告诉记者,他是经同学介绍来这里淘书的,他买了三本书都觉得很划算,分别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名家词选》,才花了5元钱,另外是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上下册,则花了15元。
虽然“行情”不好,但也有不少经营得不错的。“旧书生意虽然难做、步履艰难,但我有信心做强做大,做成大规模的企业。”旧书经营者李先生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旧书业大有可为,等时机成熟,他想将他旧书事业做成家族式企业,以形成规模优势。
李先生在市区红领巾路经营一家叫“淘书屋”的旧书店,它开张于1999年9月,从最初的十多平方米到六、七十平方米,到现在的150多平方米,外加一个几十平方米的仓库。李先生介绍,小时候他就持别爱看书,有空就逛书店书摊,家中慢慢积累起十几箱书。随着书瘾与日俱增,他竟然想起要卖书,边卖边读。于是先是在红领巾路摆夜摊卖自家的旧书,后来索性开了家旧书店。
李先生的淘书屋现有旧书四万多册。除了旧书,店里还有少量线装书、旧物、图片等等。李先生的旧书店的旧书是越卖越多,每天收进的比卖出的还要多。他说这正是旧书业的特色,赚的钱基本都投入到收购中去。受李先生的影响,他的弟弟、妹妹和妹夫也分别经营起旧书店。
据了解,近两三年来,我市一些旧书经营者开始在网上找到旧书销售的新渠道,互联网上的大型旧书交易网站如“孔夫子旧书网”、“淘宝网”等等,开始有了汕头旧书经营者的网上书店。旧书经营者李先生做网上生意已经两年了,现已拥有“梦之谷旧书店”、“淘书屋古旧书店”等几家网上旧书连销店。李先生说,正是发现网上市场这一新渠道才让他的生意有了起色,他现在每月都有几千元的营业额,网上交易占全部生意已达到七、八成。
网上旧书好卖,而且也更能卖出好价钱。一本连环画《魔法骑士》在平时只能卖1元钱,在网上则能卖到5元钱,上下两册平时只能卖15元的古诗集在网上也能卖到20元。李先生近日便通过网上书店以35美元的价格卖出《俄语语法》等四本书,邮费还是由美国的读者自己掏钱的。
据了解,汕头的旧书经营者在网上开设的书店交易量和网上人气指数一直名列广东旧书联盟前茅,李氏兄弟的两个网上书店则高居榜首,分列一、二名。如今,靠着网上书店,汕头旧书经营者将生意做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旧书店还是个“藏宝”的地方,市民王先生不久前便在一旧书店店主手中买到店主自己在旧书中淘到的两本珍贵的书法旧拓本,一本是旧拓的《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一本是旧拓的柳公权书碑字帖,两本书帖都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原拓本,字帖还附有前人书写精美的跋。旧书经营者李先生则曾在旧书中发现两本很有价值的旧书,一本叫《两音字集》,一本叫《潮汕字典》,前者是1902年由美国一位传教士撰写给外国人看的字典,后者则是一套五本的手稿,是目前所看到的收集字量最多的潮汕字典。李先生把这两套书都无偿赠送给汕头大学图书馆了。
正是由于我市书报刊收藏市场的日益繁荣,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书报刊收藏专业委员会也于两三年前应运而生。这些旧书收藏爱好者和藏家每月都要聚会,将自己的旧书和在旧书堆中淘到的其它相关“宝贝”一起共享和研究。